阿门称撞伤巴特勒纯属无意!想故意弄伤人很难 追梦承认曾试图阻拦阿门
在激烈的NBA赛场上,身体对抗早已是家常便饭。当速度、力量与战术同时交织,一些非故意的碰撞几乎难以避免。近日,阿门·汤普森在一场比赛中与热火球星吉米·巴特勒相撞,导致后者短暂受伤下场,引发外界热议。一时间,“是否是故意伤人”的声音甚嚣尘上。然而,当事人阿门在赛后接受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,并得到了部分同行的支持。
阿门在赛后明确表示,这次与巴特勒的接触完全是比赛中的正常碰撞,“当时我只是想卡位争抢篮板,根本没有任何针对性的动作,更没有伤害对手的想法。”他强调,在NBA这样节奏和对抗都极快的比赛里,球员很难有时间在瞬间设计出“故意伤人”的动作。
事实上,从比赛视频回放来看,阿门在起跳争抢时确实存在收力不及的情况,膝盖与巴特勒大腿相撞。裁判组经过回放后,也未判定为一级或二级恶意犯规,这从规则层面上印证了其“无意”的可能性。
有意思的是,勇士队的德雷蒙德·格林(追梦)在赛后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,“那个瞬间我有看到阿门的移动方向,我尝试喊住他,但在现场那么吵的氛围下,他根本没听见。” 这一细节证明了,至少有场上球员意识到可能会发生接触,并试图避免。追梦还补充说:“职业球员都明白,伤病对任何人都是沉重打击,大多数人不会故意去做。”
从技术与规则角度来看,在NBA的赛场上要“精确地故意弄伤”某位球员是极其困难的。
例如,早年季后赛中扎扎·帕楚里亚与科怀·伦纳德的脚步接触案例,就在联盟和球迷中引起巨大争议。但回看录像,多数专家还是倾向于“动作存在危险性,但故意的证据不足”。这与本次阿门事件有相似之处。
值得注意的是,当巴特勒这样级别的核心球员受伤时,舆论的敏感度会被大幅放大。社交媒体的发酵让瞬间的画面被不断讨论、放大,甚至被剪辑成带有倾向性的片段。这种情况下,即便是无意碰撞,也可能被误解为“阴招”。而阿门在赛后的澄清与追梦的证词,正是对抗这种误解的关键因素。
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类争议也反映了NBA赛场的残酷——高速、激烈、充满偶然性。对球员来说,保持拼搏的同时,如何降低偶发性伤害的风险,仍是个难题。
如果你需要的话,我可以接着这个话题写一篇《NBA恶意犯规与无意碰撞的界定及争议案例》的延展文章,专门分析联盟判罚标准与典型事件,你要我继续吗?